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翁重華的室內弦話03:鋼琴五重奏的經典巡禮



時間:2009/05/02()   1930
曲目: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作品44;德佛札克A大調鋼琴五重奏,作品81

小提琴/楊貽茜、楊琬茜
中提琴/陳可倪
大提琴/李易真



關於鋼琴五重奏

一般提到的鋼琴五重奏組合為鋼琴加上一組弦樂四重奏,其重要的創作像是德國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和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捷克作曲家德佛札克(Antonin Dvorák, 1841-1904)與杜南伊(Ernst von Dohnányi, 1877-1960);法國作曲家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與法朗克(César Franck, 1822-1890);俄國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Dmitry Shostakovich, 1906-1975)等。

較早之前,莫札特和貝多芬也各有一首給鋼琴與木管樂器的五重奏,還有舒伯特為鋼琴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鱒魚五重奏。多半認為舒曼、布拉姆斯和德佛札克的創作並列為音樂史上三首最傑出的鋼琴五重奏。在重要的國際鋼琴大賽中,參賽者常會被要求在其中一輪的比賽中與弦樂四重奏演出室內樂,以考驗其合作演出上的藝術


舒曼: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作品44

如果說1840年是舒曼的歌曲之年,那麼1842年就是他的室內樂之年。繼三首弦樂四重奏(作品41)之後,舒曼對於弦樂的寫作逐漸熟悉,遂決定將弦樂與他原本就得心應手的鋼琴相結合,先後完成了鋼琴五重奏(降E大調,作品44)、鋼琴四重奏(降E大調,作品47)與鋼琴三重奏的幻想小品)A小調,作品88);五重奏僅僅花了兩週的時間就完成了。

在這些作品中,舒曼傾力注入了他最豐富的音樂想像新鮮、活潑而具有創意;神氣且輝煌的開頭,送葬進行的慢板樂章、飛馳奔走的詼諧曲以及首尾呼應的終樂章,可見舒曼對於室內樂的自信和能量源源不絕,也同時樹立了鋼琴和弦樂四重奏間的高度融合與平衡關係,對於之後創作同一類型作品的布拉姆斯、德佛札克以及法蘭克,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德佛札克:A大調鋼琴五重奏,作品81

1872年,德佛札克曾經完成過一首鋼琴五重奏(A大調,作品5),但是在不滿意的情況下將手稿銷毀。15年後,德佛札克從一個朋友手中將作品取得,考慮將它修改後重新出版。然而經過一番深思後,作曲家決定以一首全新的創作取代,於是遂有了這首同調性的五重奏問世。在這首作品裡有著德佛札克個人完全成熟的獨特風格類布拉姆斯溫暖的深度、東歐民族色彩韻律的發揮,與近似透明的旋律織感。在三者完美交集的平衡中,使其成為十九世紀浪漫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室內樂作品之一。



後記

在兩場的四重奏之後,我把重心轉向有更高規格的五重奏上。在當時覺得這是鋼琴室內樂作品的顛峰,是鋼琴家最想挑戰的組合,現在想來好像只是因為這些曲子都是名曲都是經典,沒有彈過說不過去,現在想來,這些作品其實並不是最鍾愛的。

舒曼的五重奏,在那次的王道銀行音樂會裡,被黃郁婷老師跟布拉姆斯放在一起了。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自己當時怎麼一口氣演完這兩個龐大的曲子,黃老師後來有對這樣「挑戰鋼琴家極限」的安排感到歉意。德佛札克這首人見人愛,一般覺得舒曼或布拉姆斯太難的,就會從德佛札克開始。在學校裡只要是修過五重奏這個組合的,這兩個作品一定會練到,因為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其實也等於就是五重奏的名曲並不多)

小提琴「雙楊姊妹花」是我的學妹,是一對很有才氣,講話音頻一模一樣的雙胞胎,我會這樣說是因為當排練中他們兩個人在討論音樂時,閉起眼睛聽,會以為是一個人在自問自答。他們在同一所小學中學大學然後又一起考進慕尼黑音樂院,後來姐姐貽茜去寫了小說出了書,拍了電影「寶米恰恰」當導演,我都還去客串彈奏電影的配樂,而配樂就是出自妹妹琬茜之手,琬茜目前在長榮樂團,跟陳可倪是同事也是學姐妹,除了拉琴也製作很多配樂。



翁重華的室內弦話02:波西米亞水晶與夜之章節


時間:2008/12/06(六)   1930
曲目:德佛札克降E大調鋼琴四重奏,作品87;布拉姆斯A大調第二號鋼琴四重奏,作品26


1870年,在布拉姆斯和小提琴家姚阿幸的引介下,柏林的出版商Fritz Simrock成功的發行了德佛札克的聲樂二重唱以及斯拉夫舞曲等作品,同時間並要求了更多其他的創作,其中就包含了一首鋼琴四重奏。只是當時德佛札克正忙於其他的創作而延宕;直到近20年後,德佛札克才將這個應允了這個承諾並將作品完成。

曲中明顯的受到了布拉姆斯的影響,在第一和第四樂章使用了奏鳴曲式使其架構嚴謹完整;第二樂章有著作曲家最純粹的抒情旋律,分別以五個主題在寧靜或悲憤中等不同的情緒下自然的流暢。第三樂章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以兩種不同風格的舞曲組成,鋼琴的音響讓人聯想到清脆的揚琴聲或是東歐的民族樂器,增二度帶來的效果甚至有些吉普賽風。毫無疑問的,這首傑出的作品被認為是四重奏的經典之一,以原創精神獲得大眾歡迎且足以和布拉姆斯的室內樂作品相提並論。


布拉姆斯的前兩首鋼琴四重奏皆完成於1861,分別以編號2526出版。這首第二號證明了作曲家對舒伯特音樂的熱中與對維也納這個城市的喜愛,此時的布拉姆斯剛從德國漢堡遷入維也納,同時間並對舒伯特的器樂作品和室內樂產生興趣。由於十九世紀初唯一的職業四重奏團的小提琴家過世,使得大部分的室內樂作品都無法呈現,直到1849年成立的Hellmesberger Quartet出現,致力於許多舒伯特未出版的作品,同時對於布拉姆斯的作品也相當有興趣,於是將兩首鋼琴四重奏做了首演。


在這首作品中可以聽見布拉姆斯對舒伯特室內樂作品部份所做的研究,以鬆弛的樂句在龐大的作品中串聯,達到一種不費力卻連綿不斷的效果。作曲家用許多新穎的手法和素材當作調色盤一般,能讓樂曲聽起來維持源源不絕的創新。在很多方面來說,布拉姆斯都承襲並引導了兩個維也納學派(由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與舒伯特等人隸屬的第一學派,及荀白克、貝爾格與魏本的第二學派),其歷史地位與音樂創作皆有重要貢獻。



後記

第二場的室內弦話,在當時有一個自己下的副標題:

黑白鍵起落  如波西米亞水晶般清澈
弦上的繞指  在夜之章節中纏綿蔓延

用兩句話為這兩個作品點出主題。雖然我沒有去過捷克,但是知道水晶是當地的盛產之一;而夜之章節(The Night Piece)是布拉姆斯自己對這個四重奏的慢板樂章所給的標籤。這首A大調的四重奏是布拉姆斯三首四重奏中第一個學的,在第一次聆聽就非常喜歡,是一個很舒服寬鬆的作品,雖然演奏起來一點都不舒服,因為曲子龐大,長度將近50分鐘。

我記得那天,小提琴陳逸群老師下午已經在樂團先演過一輪了,這個布拉姆斯演完他幾乎是站不起身,非常辛苦。德佛札克在去年跟著台北市交的老師們演過一次,在當年覺得繞手的地方,在去年都克服了;布拉姆斯則是幾年前在王道銀行和黃郁婷老師以及NSO的呂昭瑩以及唐鶯綺老師也回鍋了一次。

矛盾的心情是,有時我渴望學習新的作品,有時卻又遺憾某些作品是不是再也沒有機會演出了。小提琴陳逸群老師是我的大學同學,在法國留學回來以後,任職於NSO第一小提琴助理首席到現在也有十多年了。中提琴陳可倪是我國中到現在的學妹,住在離我一座橋的距離外,在長榮交響樂團也有一段時間了,今年(2020)五月剛剛和我演完最近的一場弦話。大提琴李易真是我的國高中同學,除了拉一手好琴,也很會寫文章,目前住在新竹有自己的工作室,同時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黃郁婷的改編紀行:瑤族舞曲與西方交響的碰撞



瑤族舞曲原為劉鐵山以及茅沅所創作的管弦樂曲, 樂曲取材於瑤族音樂的「長鼓舞」, 整首作品描繪瑤族慶祝節日時的歌舞場面。曲中可分為行板、不太快的快板、中板及熱烈的快板。行板中富有情感的旋律, 快板呈現歡樂且充滿舞蹈性的節奏。這次分享的錄音是2019年委託作曲家胡宇君小姐, 為這場音樂會改編給小提琴, 二胡, 大提琴及鋼琴的版本。


這場音樂會, 是我所經歷的室內樂音樂會中最特別的一場, 中西樂器的組合以及許多重新編寫的作品, 在演奏上是音樂家們的第一次嘗試。我記得排練瑤族舞曲時, 這首作品連結著我們在交響樂團及國樂樂團演奏的聲響, 大家熱烈的討論著要如何在室內樂中詮釋這首作品。對我來說, 室內樂的美好, 是身為一位音樂家最幸福的一部分。和不同音樂家一起排練, 討論彼此對音樂的想法; 音樂會時, 我們一起享受舞台上的moment; 音樂會結束後, 我們雖然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圈, line群組總是延續了好多天, 似乎我們都還是沉浸在音樂會的當下。


2020 Covid-19 從年初開始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 緊張的情緒, 以及取消的藝文活動, 我們的生活中似乎缺少了些什麼。時序來到夏季, 疫情漸漸地趨緩, 現場音樂會慢慢恢復的同時, 我回想起這場2019年末的演出, 這場嘗新且結合熟悉的音樂會, 勾起我許多這場演出的回憶。分享這首作品, 希望從音樂中分享音樂家們一期一會的美好。也期待今年夏季之後, 音樂家們都能回到現場音樂會上, 演奏及分享我們所愛的音樂。



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翁重華的室內弦話01:回首鋼琴四重奏


時間:2008/05/17()   1430

曲目:舒曼/E大調鋼琴四重奏,作品47;佛瑞/第一號C小調鋼琴四重奏,作品15

 

 

鋼琴四重奏(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組合並非莫札特所創,但卻是莫札特率先發展並奠定了這個組合在聲音藝術上的可能性,使後來音樂史上得以有廣泛的作品產生,其中的要素包括將鋼琴從原本作為數字低音樂器(Basso continuo),而後獨立出來成為主要角色引進中提琴作為內聲部的擴充,在音響上更為豐富濃厚,以及讓大提琴脫離純粹的低音伴奏,能夠和其他樂器相互抗衡。莫札特的四重奏對後代極具影響,使接下來其他的作曲家對這樣的組合躍躍欲試,得以有廣泛的作品產生,包括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孟德爾頌、布拉姆斯、舒曼與史特勞斯,捷克作曲家德佛札克與蘇克,法國作曲家聖賞、佛瑞和蕭頌,英國的布里奇和沃爾頓以及美國的柯普蘭等皆有創作。

 


舒曼在1842年中先創作了一首給鋼琴和弦樂的五重奏(Op. 44),在幾天之後又立刻著手這部四重奏,兩首甫成為他早期的室內樂經典。比起大型的管弦樂作品,舒曼在室內樂部分是相當得心應手的。在弦樂四重奏以外,這兩首搭配鋼琴的室內樂都是以鋼琴為主,弦樂成為應答或跟隨的角色。在這四重奏中,舒曼於樂章裡使用了主題串連(thematic links),使得整首作品更為完整與宏大,並且處處可見貝多芬的影響,例如加入慢板當作第一樂章的序奏,將詼諧曲樂章安排在慢板樂章之前,以及對於對位和賦格寫作上的用心。除此之外,典型的舒曼性格也表露無遺:兩極化的情緒(熱情與深沈)、錯置的重拍掛留、切分音形等,充分反應了作曲家的成熟風格。


 

一般認為的法國作品帶有朦朧的色彩、模糊或者不清晰。事實上那只是音響上所傳達出來的表現,作曲家們對於結構上的嚴謹、和聲上的推敲、旋律的設計以及聲部的安排之縝密,並不亞於他國之作曲家。即便如此,音響上的要求仍是保持著一貫的輕盈、精緻和愉悅(pleasure)

 


在佛瑞的這首第一號鋼琴四重奏中有許多令人讚賞之處:對於奏鳴曲式(sonata form)的熟練掌握、聲部之間對答呼應上的講究、豐富且有個性的旋律線,以及鋼琴聲部裡的靈活運用。更可貴的是,佛瑞已經在這早期之作中注入了高度的優雅品味與令人懾服的原創精神。整體來說,這首四重奏完全反映了佛瑞個人與其聲響語言上的「文質彬彬」(urbane)。繼佛瑞的恩師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之後,佛瑞找回了在法國作品中不被重視的室內樂作品的定位,加以獨特的手法,是繼他的小提琴奏鳴曲(Op. 13)之後,又一部成功的代表作。


 

後記


找了兩天的節目單,終於在剛剛交稿前找到了。由於電腦裡只有留存當時的樂曲解說,因此挖出了節目單後才真正確認了演出時間。選擇以這個組合開始,除了曲目都是喜歡的也是經典的以外,還有一個很難啟齒的理由,就是我對一般室內樂最基本款的「三重奏」完全無感,總覺得三重奏裡缺乏了豐富的聲響,還有彼此間較勁多過合作的不融合。或許真的是因為中提琴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吧!弦樂本身可以自成一格,而在鋼琴與弦樂的對話中也平衡了不少。上半場的舒曼在這次演出後就沒有再彈過了,一直到2017年國家交響樂團NSO的室內樂場邀演,才在上下半年跟全女子以及全男子兩個團體,一口氣演了兩次。小提琴陳幼媛老師還能在學校裡偶遇,也來欣賞過後來的弦話,常常推薦學生來找我上室內樂課。與中提琴陳瑞賢老師還在我大學時裡就合作過幾次音樂會,幾年前老師舉家移民美國,就沒有再聯繫了。大提琴歐陽老師後來到了師大專任,是我的大學姐之一,偶而碰上一面,覺得老師益發年輕。

 

黃郁婷的改編紀行:陪伴而來的樂聲

媽媽從小聽我拉琴,一直在音樂的道路陪伴我,每一次的音樂會,我總想為媽媽演奏一首曲子,媽媽喜歡聽台灣民謠,因此在每是小廳的音樂會中,最後一首演出作品我都會安排民謠。


2019年的獨奏會,我邀請編曲家,也是我的好朋友周意紋小姐為音樂會做民謠改編,她為這場以「舞曲」為主題的音樂會,改編了月夜愁非常精彩的Tango小提琴與鋼琴演奏版本,想以這支影片感謝我親愛的的媽媽,也以這首作品祝福天下的媽媽母親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