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8/05/17(六) 14:30
曲目:舒曼/降E大調鋼琴四重奏,作品47;佛瑞/第一號C小調鋼琴四重奏,作品15
鋼琴四重奏(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組合並非莫札特所創,但卻是莫札特率先發展並奠定了這個組合在聲音藝術上的可能性,使後來音樂史上得以有廣泛的作品產生,其中的要素包括將鋼琴從原本作為數字低音樂器(Basso continuo),而後獨立出來成為主要角色;引進中提琴作為內聲部的擴充,在音響上更為豐富濃厚,以及讓大提琴脫離純粹的低音伴奏,能夠和其他樂器相互抗衡。莫札特的四重奏對後代極具影響,使接下來其他的作曲家對這樣的組合躍躍欲試,得以有廣泛的作品產生,包括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孟德爾頌、布拉姆斯、舒曼與史特勞斯,捷克作曲家德佛札克與蘇克,法國作曲家聖賞、佛瑞和蕭頌,英國的布里奇和沃爾頓以及美國的柯普蘭等皆有創作。
舒曼在1842年中先創作了一首給鋼琴和弦樂的五重奏(Op. 44),在幾天之後又立刻著手這部四重奏,兩首甫成為他早期的室內樂經典。比起大型的管弦樂作品,舒曼在室內樂部分是相當得心應手的。在弦樂四重奏以外,這兩首搭配鋼琴的室內樂都是以鋼琴為主,弦樂成為應答或跟隨的角色。在這四重奏中,舒曼於樂章裡使用了主題串連(thematic links),使得整首作品更為完整與宏大,並且處處可見貝多芬的影響,例如加入慢板當作第一樂章的序奏,將詼諧曲樂章安排在慢板樂章之前,以及對於對位和賦格寫作上的用心。除此之外,典型的舒曼性格也表露無遺:兩極化的情緒(熱情與深沈)、錯置的重拍掛留、切分音形等,充分反應了作曲家的成熟風格。
一般認為的法國作品帶有朦朧的色彩、模糊或者不清晰。事實上那只是音響上所傳達出來的表現,作曲家們對於結構上的嚴謹、和聲上的推敲、旋律的設計以及聲部的安排之縝密,並不亞於他國之作曲家。即便如此,音響上的要求仍是保持著一貫的輕盈、精緻和愉悅(pleasure)。
在佛瑞的這首第一號鋼琴四重奏中有許多令人讚賞之處:對於奏鳴曲式(sonata form)的熟練掌握、聲部之間對答呼應上的講究、豐富且有個性的旋律線,以及鋼琴聲部裡的靈活運用。更可貴的是,佛瑞已經在這早期之作中注入了高度的優雅品味與令人懾服的原創精神。整體來說,這首四重奏完全反映了佛瑞個人與其聲響語言上的「文質彬彬」(urbane)。繼佛瑞的恩師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之後,佛瑞找回了在法國作品中不被重視的室內樂作品的定位,加以獨特的手法,是繼他的小提琴奏鳴曲(Op. 13)之後,又一部成功的代表作。
後記
找了兩天的節目單,終於在剛剛交稿前找到了。由於電腦裡只有留存當時的樂曲解說,因此挖出了節目單後才真正確認了演出時間。選擇以這個組合開始,除了曲目都是喜歡的也是經典的以外,還有一個很難啟齒的理由,就是我對一般室內樂最基本款的「三重奏」完全無感,總覺得三重奏裡缺乏了豐富的聲響,還有彼此間較勁多過合作的不融合。或許真的是因為中提琴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吧!弦樂本身可以自成一格,而在鋼琴與弦樂的對話中也平衡了不少。上半場的舒曼在這次演出後就沒有再彈過了,一直到2017年國家交響樂團NSO的室內樂場邀演,才在上下半年跟全女子以及全男子兩個團體,一口氣演了兩次。小提琴陳幼媛老師還能在學校裡偶遇,也來欣賞過後來的弦話,常常推薦學生來找我上室內樂課。與中提琴陳瑞賢老師還在我大學時裡就合作過幾次音樂會,幾年前老師舉家移民美國,就沒有再聯繫了。大提琴歐陽老師後來到了師大專任,是我的大學姐之一,偶而碰上一面,覺得老師益發年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