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

翁重華的室內弦話05:木管加入的聚會


時間:2010/10/30  1930

曲目:莫札特降E大調給鋼琴和木管的五重奏,作品452;貝多芬降E大調給鋼琴和木管的五重奏,作品16;舒伯特A大調給鋼琴和弦樂的五重奏「鱒魚」,作品667

 

演出:

雙簧管 / 干詠穎

單簧管 / 曾素玲

低音管 / 王映丹

法國號 / 王婉如

小提琴 / 楊琬茜

中提琴 / 陳可倪

大提琴 / 李易真

低音提琴 / 蔡歆婕

 

 

莫札特在這首給鋼琴和木管的五重奏首演之後,寫了信告訴他的父親,這首作品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並且是他這一生的創作以來,最好的一部作品。在當時的室內樂作品裡,絕大多數的作曲家都將鋼琴和弦樂並列,鮮少和木管搭配演出,因此以這樣的組合看來,這首作品在當時確實有它吸引人之處。在有限的音域和樂器條件影響之下,莫札特除了將各樂器的音色發揮到淋漓盡致,更相互搭配製造特別的音響,並以鋼琴協奏曲的寫作方式讓木管群和鋼琴競奏,使作品相當生動精彩。

 


貝多芬在早期為管樂器創作了不少室內樂作品,譬如為鋼琴、豎笛和大提琴的三重奏作品11;給鋼琴和法國號的奏鳴曲作品17;給弦樂和管樂的七重奏作品20,當然也包括了這首五重奏。從各方面看來,這首作品都被認為是在向莫札特致敬(或說匹敵)的創作相同的樂器組合、相同的調性、相同的樂章數,在第一樂章開頭都以慢板開始,第三樂章以輪旋曲結束,甚至兩位作曲家都在作品首演時擔任鋼琴部分。有別於弦樂室內樂的濃厚張力,這兩首作品所散發出來的,是一種歡愉、輕鬆卻又不失典雅的風味。

 


舒伯特這首A大調的鋼琴五重奏別名「鱒魚」,完成於1819年,其在於第四樂章取自於作曲家本人在1817年所寫的藝術歌曲「鱒魚」(Die Forelle)為主題,譜寫出一連串的變奏。一般所熟悉的鋼琴五重奏是以鋼琴加上兩支小提琴、一支中提琴與一支大提琴,而這首作品是應當時的一位大提琴家Sylvester Paumgartner所寫,可能在於要將大提琴擺脫一般純粹伴奏的地位,因而加入了低音提琴,使大提琴能有發揮的空間;再者將常見的四個樂章形式擴充為五個樂章,使得樂曲更加龐大。舒伯特在寫作這首五重奏時年僅22歲,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首五重奏作品,可惜直到過世之後才得以出版。



 

後記


玩了兩場的五重奏後,來了一場更大的,召集了八位音樂家一起同台,這是截至目前為止動用最多人數的一場弦話。我還是不知道當時怎麼樣把大家的時間都湊在一起,然後拆成兩組排練,工程相當浩大,當時費心聯絡的苦頭都已經想不起來是怎麼吃的(編者按:後來有學乖嗎?XD)。莫札特和貝多芬這兩首姊妹作一直都是我喜歡的私房曲目之一(之二?),擁有最漂亮和最年輕的旋律線條,再加上又是我最愛的調性寫成,成為鋼琴與管樂室內樂最經點也最常被放一起演出的曲目,後來也跟NSO的老師們一起演過。


舒伯特的鱒魚長達四十分鐘,是很適合當一個半場的作品,最近演出的一次是在去年NSO的室內樂節目中,今年學校的小朋友們也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這個作品。雙簧管的干老師目前是淡江大學通識中心主任,在他的協助之下我們後來有好幾次去到淡江演出的機會,很巧的是事隔多年後在下週(6/17)又要跟老師同台;低音管的王老師是台北城市科技大學的老師,也是畢業於藝術學院的大學姐。曾老師是系上專任老師,我們一起征戰過好幾個不同的舞台迄今;法國號王老師是NSO團員,除了吹樂器也有好廚藝。低音提琴的歆婕是高中和大學同學,北藝大沒唸完就去了法國深造,現在也在NSO拉了十多年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